欢迎访问雅安社会服务网!

网站首页

专题专栏微信平台经验集萃便民服务

服务动态

媒体报道中心动态县区动态经验交流

服务公告

通知公告公示

项目平台

政府项目公益项目志愿者项目项目协同

数据库

组织库人才库需求库

中心建设

服务宗旨服务领域内设机构职能职责

组织建设

孵化中心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展示大厅

家庭建设

家风建设关系调解

服务地图

中心地图站点地图

招善引慈

捐赠窗口捐赠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从雅安到九寨沟地震, 应急救援中四川群团协作越磨越润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9-14 13:08:27 点击:

从雅安到九寨沟地震, 应急救援中四川群团协作越磨越润!


  “地震发生后,我们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参照4·20雅安地震群团组织协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工作机制,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

  9月3日,位于北京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内,一场名为“8.08”九寨沟地震社会救援组织行动总结会的会议正在召开,共青团四川省委(以下简称“团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王之昊上台,分享了此次地震中团省委、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群团中心”)的经验和做法。
  雅安地震已经过去4年多,当年地震时群团组织协同各个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创新做法,受到了业内非常高的评价,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机构每年前来雅安参观学习。
  
那么,这套应对救援而诞生的工作机制,如今有了哪些变化?

从机构到个人,应急救援越来越有序
  
“能不能再干两天?”“我们队员积极性很高,不能这么早就撤啊”。8月11日,设立于九寨沟县城的四川省“8.8”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内,工作人员辛旭韬正在接受好几个社会组织负责人的轮番“轰炸”,而他也一直耐心地做着解释工作,“离开,是为了更好的救灾。”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团省委第一时间成立了四川省“8.8”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以下简称“协调中心”),作为协调众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平台和枢纽,主要开展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登记报备、服务需求对接、外派救援等工作。   
  
8月10日,“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公告,鉴于高原山区作业空间有限等实际情况,指挥部将重点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救援工作。请社会救援组织和志愿者不再自行前往,请已进入的社会救援力量按照统一安排部署有序转移撤离。 
  
为配合指挥部更好地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协调中心立刻开始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劝返工作。“社会组织数量众多,志愿者热情似火,这给劝返工作带来不少阻力。”
  
截至8月11日,共有191家社会组织在协调中心报备,其中74家抵达了九寨沟县,劝返工作必须持续下去,辛旭韬面对的画面,就是这样产生的。
 
 来自省群团中心的数据显示,除了要长期参与灾区灾后重建的服务型社会组织,截至8月底,已有69家社会组织响应了劝返工作要求,剩余20家也将在近期撤离。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所说,救援并不是人海战术和全民动员就可以解决,救援只有专业、科学和有序,才能有效。
  
“这次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零散志愿者涌入。”志愿者有序参与救灾,这是王之昊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地震后,协调中心收到了4332个个人志愿者和30个志愿者团体的报到。“因为知道前方不需要那么多志愿者,所以我们就作了备勤的安排,虽然每天咨询什么时候出发的电话让我的手机一天充电4次,但是至始至终都没有个人和队伍私自赶往灾区。”
  
王之昊认为,这就是有序参与救灾的体现之一。而这个现象也说明,备勤这种参与救灾的状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群团磨合越来越润,社会认同感非常高

  “协调中心之所以让我也来负责,就是因为我是社会组织的一员,沟通起来方便。”社会组织授渔公益的副秘书长董明珠是协调中心的负责人之一。
  据她介绍,开始劝退的当天,有成都市义工联天廷救援队、眉山市地震应急救援队、唐山天佑救援队等16 家社会组织主动撤离,外地涌入的志愿者也立刻撤离了123人。
  
“这是很让人欣慰的。”董明珠说,社会组织形式相对松散,行为也相对自由。
  
“但是这次大家虽然有不同的声音,却都非常配合指挥部的行动,雅安时时不时冒出来的‘刺头’没有了,大家对于该怎么做,都有了大致的方向。”董明珠认为,这既说明了协调中心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说明当年雅安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认同。
  
雅安模式是什么?“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这种前所未有的灾区社会管理服务机制,被贴切地称为“雅安模式”。
  
“这是一种‘润’的感觉。”张强也对雅安模式认同度越来越高的现象给予了肯定。
  
他说,社会组织的行事风格多样,基本上取决于他们的负责人的性格,所以类似九寨沟地震这样的场面时,经常会有不同意见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争吵起来,比如怎么救,在哪儿先开始,第二步做什么等等。
  
“但这次在四川没有看到,雅安时还有一些,后来几次就慢慢消失了,大家很团结很有序。”张强说,这样的状态也能影响外地赶来的社会组织,促使整个灾区的救援情况持续有序展开。“全国都说四川的社会组织氛围好,雅安模式或许在其中助力不少。”
  
“这种‘润’的感觉对于救灾很重要,因为必须要相互信任才可能产生这种感觉,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团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符俊杰认为,自雅安地震开始,到茂县滑坡,再到九寨沟地震,四川的社会组织已经非常熟悉这样的救灾模式,所以产生了“润”感。“
  
之所以说这种‘润’重要,因为它一来来之不易,二来灾害发生时,没有时间给各个机构来建立信任,这些工作需要积累,需要做在平时。

从临时到固化,应急救援期待机制保证
  
“从这次协调中心指挥的体系上看,布局越来越规范,一中心多站点的结构,已经比较成熟了。”西华大学副教授、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朱琳认为,四川应急救援机制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设立“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协调中心”这样的雅安模式,已经成为四川灾害应急救助的一种常态化做法。
  
本次九寨沟地震救援呈现出快速、高效、有序等特征,与协调中心的有效运行密不可分。
  
雅安模式在这次九寨地震中有哪些体现?地震发生后,九寨沟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连夜启动。当晚,共青团九寨沟县委在县城连夜设立现场办公站点,登记组织志愿者。
  
地震发生时,团九寨沟县委书记赵伟正在永乐镇拔拉村参加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晚会,他连夜赶回县城,从县委、县政府领受了任务——负责志愿者登记组织工作,登记点设立1个小时就有200多名志愿者登记。
  
地震当晚,数以千计的滞留游客就是在志愿者们搭建的帐篷里度过了震后第一夜。据团九寨沟县委统计,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截至8月11日达到2288人,占到了现场服务志愿者的90%。
  
基于有效的登记工作,对志愿者这支特殊的救灾力量,团组织做到了心中有数。再配合位于成都的指挥中心的行动,执行“以本地志愿者为主”的思路,整个灾区的志愿者管理都呈现有力有序的感觉。
  
听从指挥、配合行动、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整个过程中,雅安模式的经验都在指导着协调中心不断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建设模式不完善、运行整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朱琳指出,虽然协调中心在应急响应阶段所起的以点带面、承上启下的政社联动作用被一致认可,但并不是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常态化制度化,就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这个观点得到了张强的认同。“救灾不仅讲进入,还要讲退出;开展工作要有序,不开展工作备勤时也要有序。”张强认为,目前这个理念在四川已经比较成熟了,接下来怎么让这种科学有序的状态放大,实现不仅仅是救灾现场有序,而是整个救援生态系统的有序,包括后方、整体的有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从这几次救灾的情况来看,雅安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升级固化下来的经验,“历史都是有痕迹的。四川诞生了雅安模式这样的特色经验,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和挖掘。”张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