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硗碛藏族乡非遗文化传承断层难题,深化藏汉民族交融,近期,宝兴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联合硗碛藏族乡咎落村、嘎日村村两委,联动文化传承人、志愿者及多所学校,以“非遗传承+民族互动”为核心,开展系列藏汉文化交流活动,既为藏乡非遗注入新生力量,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文化浸润中落地生根。
硗碛藏族乡作为嘉绒藏族文化核心区域,孕育了多声部锅庄、多声部民歌、藏族传统手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这些文化既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青壮年外出务工、传承渠道单一等影响,非遗技艺面临“后继乏人”困境,当地留守儿童也缺乏系统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针对这一“短板”,希望公益协同多方构建“教学+体验+结对”三维模式,让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在非遗教学环节,“老艺人带徒+藏汉学子共学”成为鲜明特色。非遗传承人阿布爷爷、阿必奶奶身着藏装,用“方言+普通话”的通俗方式,教孩子们学唱藏族多声部民歌,从气息控制到歌词里的民族故事,逐句拆解“祖辈传下的调子”,孩子们跟着哼唱,稚嫩嗓音与老人沧桑歌声交织成动人旋律;13岁的格尔忠从腼腆怯声到主动领唱,直言“学会后要唱给在外务工的爸妈听”。
尤为亮眼的是跨民族共学场景——宝兴多所学校的15名汉族学生专程走进硗碛藏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与80余名藏族孩子齐聚操场,共同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锅庄”。藏族老师先讲解锅庄的历史:“这是我们祖先庆祝丰收、祈福安康的舞蹈,‘一人领唱、众人和声’里藏着团结的智慧。”随后示范“三步一踢脚、四步一转身”的基本舞步,拆解手部摆动与脚步配合的细节。汉族学生跟着藏族伙伴模仿动作,藏族孩子主动纠正汉族同学的姿态,提醒“转身时要跟上鼓点节奏”“手拉手要握得更紧才整齐”。短短两小时,从动作不协调到声部与舞步默契配合,当藏乐响起,15名汉族学生与80余名藏族孩子手拉手围成大圈,踩着节奏舞动,歌声与笑声回荡在校园,休息时孩子们还互相分享心得,汉族学生说“跟着藏族小伙伴学,比看视频更清楚”,藏族孩子则自豪地说“能把我们的非遗教给汉族同学,特别骄傲”。
文化体验活动让非遗“可触可感”,进一步补足传承“短板”。咎落村民族文化陈列室内,犁耙、酥油桶、织布机等老物件前,藏族老人化身“讲解员”,手把手教孩子们用传统磨粉工具研磨青稞,演示酥油茶“煮茶、打酥油、搅拌”的完整步骤,孩子们亲手操作时,不仅掌握了技艺,更读懂了祖辈的生活智慧;手工课堂上,志愿者带领藏汉孩子一起裁剪布料、缝制民族挂饰,在绣制吉祥纹样的过程中,藏族孩子讲解图案寓意,汉族孩子分享折纸技巧,文化在互动中自然交融。
民族团结始终是活动的“主线”。“结对互助”环节中,藏汉学生与汉族学生一对一结对——汉族高中生小袁与藏族男孩龙特尔约定每周通一次电话,“他教我认藏文,我教他解数学题,还约好下次一起看村里的经幡”;孩子们交换小礼物,藏族孩子的唐卡图案书签、汉族孩子的手工纸飞机,成了跨越民族的情谊信物。老艺人阿布爷爷指着民族团结主题画作告诉孩子们:“不同民族就像画里的红、黄、蓝,凑在一起才鲜艳,我们藏汉一家,也要像这样互相帮衬。”
此次活动既为藏乡非遗传承补上“人才”与“渠道”短板,也让藏汉民族情谊在文化交流中愈发深厚。宝兴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祝申跃表示,后续将持续邀请非遗传承人加入,定期开展“非遗课堂进学校”“民族文化体验营”活动,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硗碛藏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负责人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进一步搭建藏汉文化交流平台,让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共同谱写藏乡文化繁荣、各民族手足相亲的新篇章。